课程模块基本构成和时间设置
发布时间:2014年09月18日 01:31  浏览次数: 次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一、各课程模块的基本构成

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、大学科基础课程、专业课程、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五个模块。

1.通识教育基础课程

大学英语根据学生英语分级考试情况,开设不同层次英语课程。

数学课程按照各专业的不同需求,分类设置不同课程。

计算机课根据学生计算机分级考试情况,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。

2.大学科基础课程

经济类专业大学科基础课程为《政治经济学》、《会计学》、《统计学》、《微观经济学》、《宏观经济学》、《货币金融学》和《财政学》

管理类专业大学科基础课程为《政治经济学》、《会计学》、《统计学》、《微观经济学》、《宏观经济学》、《货币金融学》和《管理学原理》。

3.专业课程

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(课程性质为选修)两部分。

4.选修课程

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程、跨专业选修课程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模块,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程为其他专业大学科基础课程、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,自由选修课程模块可按照文、史、哲、艺、美、科六大模块建设,并探索建设顶石课程。

5.实践环节

实践环节包括两个部分,一部分为单独实践环节,包括毕业论文(设计)、专业实习、社会实践与调查、名著阅读以及本科生科研训练五种形式。

二、各课程模块的时间设置

1.“通识教育基础课程”、“通识教育核心课程”主要安排在一、二学年的春季和秋季学期完成。

2.“大学科基础课程”一般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安排,原则上第二学年应完成。

3.专业课一般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起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安排。

4.“选修课程”应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起开始实施。

5. 原则上,每学期安排学分数不超过26个学分,周学时不超过20个学时(含实验)。

6.暑期学校

(1)2014级本科学生实行两学期加暑期学校模式。其中,两学期的教学周都为18周,暑期学校的教学周为4周。

(2)暑期学校课程包括自由选修课程、科研训练课程、国际文化课程、跨学科课程、专业拓展课程、职场文化课程等六个课程模块,课程性质为选修课。

(3)学生三年暑期学校的安排如下:第一年参加军训,第二年参加暑期学校课程学习,第三年参加由学院组织社会实践与调查、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。


关闭